中心建设

1)中心建设的思想
       《中国制造2025》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材料列入十大重点领域。材料不仅是材料学科,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及其相关学科和专业的重要基础支撑。我校材料类专业以船舶材料、船舶焊接、船舶涂装为主,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专业基础和技术关键。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对船舶与海洋工程、海军装备和新材料的发展至为关键,因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中心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创建高水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范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中心革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实验教学必须“理论与实验、教学与科研、学校与企业三结合”的原则,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关键培养指标,深化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和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和学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2)中心建设的目标
       通过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创建一流实验条件,达成一流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专业人才;建成船海及国防特色鲜明,行业及地方公认知名,国内及国外有影响力,开放式、国家级、国际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居领先地位,并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①建设以材料为核心,面向船海、能动、机械等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②基于以人为本,立足船舶,情系国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位一体,教科相长,全面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课程实验模块”、“工程实训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各模块五层递进,开放式、创新性的三模块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③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的有利支撑,建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④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利用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和海军国防的传统,凭借学校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焊接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焊接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焊接学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焊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的行业和专业领域领军优势和影响,联合涉海、涉船科研院所和企业,充分发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用共享平台。 
        ⑤保持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营造国内外交流、校内外互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育人环境

 3) 中心建设的措施
        ①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实验平台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打破专业和学科界限,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管理协调机制,有机整合基础物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资源和人才队伍,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大平台,以争创高水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培养引进结合,打造教学团队
        高水平、高素质教师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利用学校的特殊人才政策,在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教学关键岗和重要岗,鼓励教授和青年博士承担实验教学工作,并通过出国访问进修、国内高校交流、名师指导、团队建设、在职攻读学位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优化人员的专业、学位、职称、学缘和年龄等结构。

  同时,通过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公司、南汽集团、索普集团、沙钢研究院等企业院所联合建设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③拓展经费渠道,保障中心建设
    学校大力支持中心申报国家及省部级财政资助项目,并予以配套
。中心依托“焊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等4个国家与省级品牌特色材料类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省一级重点学科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省优势学科群、“先进材料及加工技术”省优势学科重点序列学科,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舰船焊接技术实验室”、“舰船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平台”等专项实验室建设经费6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包括:舰船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先进焊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船舶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 
   ④调整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
    中心构成具有多元化、交叉性、开放式等特点,传统的简单化、单一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学校根据中心构成和教学服务等职能,从提高效率、开放共享的角度,改进了管理体制,完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心建制相对独立,学校在宏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给予指导,采取中心主任负责制,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管理模式。中心主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中心定位和总体目标实施建设,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与管理;中心内部实行“中心主任-室主任-实验人员”三级责任制,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在空间环境、实验设施、教学队伍、经费保证和运行管理方面的统一协调,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⑤改善基础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为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2006年学校新建综合实验大楼,使中心实验室用房面积达到12400平米,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空间和环境条件。同时,注意实验室环境优化和安全,坚持预防为主,重点监控,检查到位。中心建立健全了安全制度,每学期开展消防讲座和演习、易制毒易制爆化学品使用管理规范等各类培训,校保卫处、设备处联合组织检查,中心每月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

P7200004

P7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