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06010119a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B)
学时: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验10学时
学分:4.5学分
面向对象: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力学
后续课程: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金属塑性加工学,金属液态成型原理与工艺
教材:《材料科学基础》 胡赓祥 蔡珣 戎咏华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
1.《材料科学基础》 潘金生 仝健民 田民波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2.《金属学原理》 余永宁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3.《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Willim D.Callister J.5th Ed. USA,
John Wiley & Sons ,1999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材料科学基础(B)》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包括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固体材料的结构和键合理论、形变与相图的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材料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通过授课、讨论、作业和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原子键合、晶体结构、二元相图、原子扩散、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回复再结晶等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晶体缺陷的概念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了解金相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并能正确使用,受到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了解材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材料发展史;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课程的性质及学习方法。
(二)基本要求
1.了解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3.了解课程的性质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键合(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原子结构;
2.原子间的键合。
(二)基本要求
1.掌握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律;
3.掌握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和物理键的键合特点及与材料的联系。
固体结构(20学时,含讲授14学时,实验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晶体特征和空间点阵;
2.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3.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4.晶体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间隙;
5.合金的晶体结构;
6.晶体缺陷简介。
(二)基本要求
1.掌握几何晶体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七大晶系十四种空间点阵的分类;
3.掌握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4.熟练掌握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标定方法;
5.熟练掌握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特点;
6.掌握晶体的原子堆垛方式和间隙的大小及分布;
7.掌握合金相的基本概念;
8.掌握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及影响因素;
9.了解晶体缺陷的分类、几何特点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0.了解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1.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方法。
二元相图(14学时,含讲授12学时,实验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相图的表示及测定方法;
2.相图文献的检索;
3.匀晶相图分析;
4.共晶相图分析;
5.包晶相图分析;
6.其它类型二元相图分析;
7.复杂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
8.相图与性能的关系;
9.铁—碳合金相图分析。
(二)基本要求
1.掌握相图的表示方法;
2.了解相图的测定方法及相图文献的检索方法;
3.熟练掌握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的分析方法及平衡和非平衡结晶过程;
4.掌握其它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
5.掌握复杂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
6.掌握相图与性能的关系;
7.熟练掌握铁—碳合金相图的分析方法及典型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分析;
8.掌握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形貌特征。
第四章 扩散(1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Fick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Fick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3.Kirkendall效应、置换固溶体中的扩散及Darken公式;
4.扩散热力学分析;
5.扩散的微观机制;
6.影响扩散的因素;
7.反应扩散分析。
(二)基本要求
1.掌握Fick第一定律及其在稳态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2.掌握Fick第二定律及其在一维非稳态扩散过程中的应用;
3.熟练掌握Fick第二定律的误差函数解、高斯解并能灵活运用;
4.了解Fick第二定律的正弦解;
5.掌握Darken公式并能正确分析Kirkendall效应的产生原因;
6.理解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7.了解扩散的微观机制;
8.掌握影响扩散的因素;
9.掌握二元扩散偶中反应扩散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晶体的塑性变形(1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金属的弹性变形理论;
2.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3.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4.合金的塑性变形;
5.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基本要求
1.理解金属弹性变形的本质及弹性
完整性;
2.掌握晶体滑移和孪生的特点;
3.了解滑移的位错机制;
4.理解晶界对晶体滑移的影响及细晶强化的机制;
5.掌握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特点及固溶强化机制;
6.掌握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特点及弥散强化机制;
7.掌握塑性变形对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8.了解塑性变形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10学时,含讲授8学时,实验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回复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2.回复机制;
3.回复动力学及应用;
4.再结晶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5.再结晶形核机制;
6.影响再结晶形核率的因素;
7.再结晶晶核的长大;
8.再结晶动力学;
9.再结晶温度及影响因素;
10.再结晶晶粒大小及其控制方法;
11.正常晶粒长大与退火孪晶;
12.反常晶粒长大。
13.再结晶图
(二)基本要求
1.掌握冷变形金属在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
2.理解回复和再结晶晶核的形核机制;
3.掌握回复动力学和再结晶动力学;
4.理解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5.掌握再结晶晶粒大小的控制方法;
6.理解正常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7.理解异常晶粒长大的原因;
8.了解再结晶图及退火孪晶产生原因。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由于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除了安排较多的实验学时外,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较多的图象、动画、录像等多媒体课件和适当的教具,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后应有固定的答疑时间,每周2小时。
本课程所设立的实验为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之基本实验,对学生深化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每次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每次实验的完成情况均须作详细记录,以作为学生实验成绩的依据。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涉及到大量的基础理论,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必须布置适当数量的课外作业或习题。习题的内容应覆盖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每次课后的习题难度及数量应适中,一般应使学习优秀的同学在1-2小时内能够完成。
本课程由于习题数量较多,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地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解答外,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应至少安排一次2学时的习题课,对本课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重点解答。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方法:本课程总成绩由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课内实验教学安排
序号 | 实验项目 | 学时 | 性质 | 类型 |
1 | 光学显微镜与微观组织分析综合实验 | 6 | 必做 | 综合 |
2 |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 2 | 必做 | 验证 |
3 |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 2 | 必做 | 验证 |
(制定人:王海龙 审定人:徐玉松)